戏曲伴奏乐器埙_曲剧

点击:433 次 评论:0个 发布日期:2022-11-06

埙是中国最古老吹管乐器之一,大概有七千年历史。

流传埙始于一种称为“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代,人们通常用一根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是泥球,投出去敲击禽鸟。

有些圆球中间空,抡下去一兜兜风能发出声响。

随后大家感觉有意思,就用来吹,因此这类石流星就渐渐地发展成了埙。

最开始埙基本上都是用石块和骨骼制作出来的,之后发展成了陶质的,样子也有很多种,如扁圆、椭圆型、球型、鱼形和梨型等,尤其以梨型更为广泛。

埙上方有吹口,底端呈平面图,外壁开有音孔。

最早埙只有一个音孔,之后慢慢发展成多孔结构,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后期才会出现六音孔埙。

中国音乐学院曹正专家教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便开始制做仿古式陶埙。

之后,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教授在古制梨型六孔埙的前提下,又制作出新型九孔陶埙,用江苏省宜兴市的建水紫陶做成。

这类九孔埙既保持着传统式埙原来的外型和音质,又加大了声音,拓展了音区,能吹出来小调音阶和半音,让它变成能够移调的传统乐器,并且音质古色古香醇正、浑厚悲痛,富有特点。

此外,因为九孔埙影响了原先不规则音孔排序,依照现代人弹奏习惯性,使弹奏更加便捷,能够演奏、一起演奏或伴奏音乐应用。

九孔陶埙的问世,意味着中国古埙重新得到了活力。

不久后,陈重教授的另一位学生们、湖北省歌舞团的赵良山,用红木家具研发出十孔埙,克服了埙无法演奏低音的不足。

埙在中国的歌曲在历史上主要运用于各代的宫廷音乐。

在宫廷音乐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二种。

颂埙型体比较小,像个蛋,音箱高一点;雅埙型体比较大,音箱雄浑浑厚,经常和一种用竹子做而成吹管乐器篪相互配合弹奏。

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就是兄弟二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述和谐友善的兄弟之情。